为什么越牛,工作反而越难找(转载)

顶级人才跳槽的真帅,流量明星结合是真爱, 是当今社会两大障眼法,也是甄别你是否成熟长大的试金石。
35岁以下的,很少能明白;35岁以上的,一半能明白;有些伙伴,一辈子都不明白。
要我说,不明白也是一种幸福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王大锤,我的同龄人。
原先是知名金融机构的高管,某监会都要备案的那种,算是金领中的金领,一年收入大几百万。几年前莫名其妙跳槽,进入了民营,职位好像是更高了。但周围的朋友都知道,他开始走下坡路了,他的跳槽其实很无奈。
几年前莫名其妙跳槽,进入了民营,职位好像是更高了。但周围的朋友都知道,他开始走下坡路了,他的跳槽其实很无奈。

吴大胜,一线大厂高级总监,C9顶级名校本硕。
毕业即进入该厂,一干就是十几年,一路升迁,最后升到了准高管,带小二百人的团队,一年税后收入超过200W。今年春天想动动,原来预期中,C轮D轮公司的CXO应该是手拿把攥的。但一路看下来,落差还是不小。谈了几个,薪资上给不到,职位也是上不去,做的事情也没那么有趣。目前待字闺中,蛰伏待机。

洪铁柱,万人企业CXO,最多的时候带千人的下属,收入近千万。
从去年年底开始看机会,中间闪展腾挪,也是异常努力。但终究是落花有意,流水无情。
请原谅我上面用的都是神奇的化名,因为都是江湖中有头有脸的人物,搜索引擎中都能搜到的。

写这篇文章的前不久,刚刚确认一家万亿GMV(Gross Merchandise Volume)公司的O级别大佬离职了,那也是业界赫赫有名的人物。据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小时候,父母和老师总对我们说: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。
长大进了职场,领导和老板对我们说:好好干,有了经验,做出了业绩,就什么都有了。
但这些人都这么牛逼了,为啥还是找不到工作,这让还在苦洼子里扑腾着想变牛逼的小盆友们情何以堪?
这些我们曾经奉为金科玉律的东东,这些我们曾经坚信会为我们的前途带来刚性背书的东东,为什么在今天的职场,或者是在你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,统统都失去了应有的效力呢?

我们来看看曾经市场认可的,顶级人才的顶级通用职场装备都有哪些?

  • 985毕业,211都要差一些
  • 连续数年的大厂背景光环
  • 不乱跳槽,至少每个地方待够3年或以上
  • 在大厂里有连续快速升迁的经历,是绩效的TOP,这意味着你是一群牛人当中更牛的那个
  • 最好是做的大厂里最牛的项目,腾讯的微信,阿里的淘系天系或者蚂蚁,头条的抖音等等


好吧,先这些吧。

一家创业公司的老板,把这些总结为:**训练的质量、训练的强度、训练的时长,** 三者兼备,方为上品。

训练的质量:名校毕业,大厂背景,质量应该是够的
训练的强度:明星项目,Top Performer,强度肯定也差不了
训练的时长:不乱跳槽,连续供职,韧度和时长都没问题


王大锤、吴大胜、洪铁柱,无疑都是这样的上品。但他们都在职业的某个阶段,遇到了几乎是无法逾越的鸿沟。
可怕的是,在我视线可及的范围内,这绝不是孤案,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。
这很可疑,是我的样本出了问题,还是某些规律在今天发生了重大偏移?

老K已经很老了,所以周围的朋友,也多是30-45岁的职场中人。除了个别退休的,大多数还都在红尘中拼搏。当然那个别退休的,也是退而不休,多多少少总要做点事情。
一个朋友的退休更有意思,每天不上班,但是还要跟孩子表现出一副上班的样子,早上出去,晚上回来。因为怕孩子觉得自己跟周围同学的父母都不一样,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,做了不好的榜样。


其实几年前,我就发现一个共通的现象——
35±2岁,是一个大致的职业分水岭。
在这条分水岭之前,那些优秀的人才,都会在自己的履历中呈现连续且上升的趋势。这种趋势就是一条简单的,保持着相当斜率的上升曲线。一般这段时间从8年到15年不等,跳槽比较少,一份工作至少都会在3年以上,5年、8年的也很常见,一家公司连续下来的也不在少数。而且即使跳槽,也通常都是越跳越好,职位和薪资越跳越高。


35±2这道分水岭之后,则出现连续的颠沛流离。
几个明显的特征是

  • 上升变缓停滞,有时还会有隐隐往下走的趋势
  • 不再像之前那么连续而稳定,频频换公司,换赛道, 一到两年一跳是常态
  • 职位虽然还在上升,但明显含金量没有同步上扬,总体收入滞胀,性价比下降
  • 不再像之前的职业路径,轨迹和逻辑都很清晰,从中明显能够看出是在有计划有步骤地上一个个的台阶。分水岭之后,职业思路开始混乱,主动选择的成分少了,被动就业的比重大了
  • 极像股市K线图的高位横盘, 一条斜线上去,然后在高位开始震荡
  • 信心受损,心态受损,能量偏低,焦虑增加,幸福感下降。


??????????
无数个大大的问号……
他们都是职场上的牛人,周围小盆友的榜样,聚会饭桌上的焦点,家族的骄傲和自豪。你们都高位横盘了,都觉得朝不保夕了,让那些还在苦苦奋斗的职场小白和小小白们情何以堪?
毕竟他们曾经是被这样告知的:

上好大学吧,上了好大学,工作就不愁了
挤也要挤进大厂啊,有了大厂的光环,以后出来抢着要你
好好做业绩啊,业绩上去了,就啥都有了
别轻易跳槽啊,简历跳花了就没人要了


啥???你们现在告诉我这些都不是一定管用的?呜呜呜呜……你们大人不带这么骗小孩的…….

好吧,其实大大没有骗你,这些还是有用的。
但它们既不是职场成功的必要条件,更不是充分条件。

不信?你看——

某一线大厂的正牌VP跳到了细分领域的TOP独角兽做了CTO;
某大厂高管成功上岸,进入了知名基金做了合伙人;
某技术大佬出来自己创业了,受到了资本的追捧;


等等等等…………..

吃瓜,围观,点赞,媒体置顶,掌声,鲜花………..
群众说,他们都好牛逼,好成功啊,从一个胜利走向了另一个胜利。
而我,则像是那只跟葡萄颇有点关系的狐狸。
顶级人才跳槽的真帅,流量明星结合是真爱。
你们更愿意相信哪个?
狐狸就狐狸吧,反正我是一个都不信。
因为我知道,真爱真帅的背后,是两瓶二锅头都倒不出来的辛酸与无奈。
自己约的PAO,含泪也要打下去。

人是活在预期里的。

你现在挣5K,如果预期明年可以赚到10K,后年20K,借钱你都敢花。
你现在挣5W,如果预期后5年都挺难涨的,没准还要降,别说借钱,就是现在手里的钱,你也得省着花。

两相比较,哪个幸福感更强?
高位横盘的痛苦,就在于虽然绝对值高,但增加值很低,盼头没了。

好吧,我开始说人话。

说说为什么越牛的人,工作反而越难找吧。
高端岗位和高端人才的相互适配难度加大。
越高端,适配度越低。

一个2、3年经验的产品经理,原则上2B还是2C,关系都不大。
雇你,用的是你的灵性,对产品的感觉,学习力怎样,当然,还有你棒棒的身体,经验多少并不重要。双方的机会成本都不大。

一个产品总监,经验就很重要了,2B和2C通常很少能够互换。
人家用你,是想要你现成的经验,拉来一票现成的人,避免过去踩过的坑,少交点学费,老板才觉得这钱花得值。
你说你学习能力强,没做过但研究过,人家是不认的,人家要的是即插即用,没时间也没资源培养你,让你上手。


人才越资深,就越不愿意去迁就别人,适应的弹性下降。
你说你年轻的时候,职业风格还没养成,抱着只要能学习,能成长的态度,对环境就没那么挑剔。我是革命一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。
等到风格养成,你对自己的认知更加清晰,知道哪些适合自己,哪些是和自己风格有冲突的,自然就不会盲目选择了。
再说了,好不容易熬到有一定资历了,你说谁还没点儿个性。有些机会看着条件不错,但如果老板不好伺候,也就没必要委屈自己了。

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,一定是越往上的职位,数量越少,呈金字塔状。
虽然人才也是一个金字塔,但因为供需两方数量都少,匹配上的难度自然加大。

“双高悖论”,这是我自己胡乱发明的一个理论。
是指这样一种现象,人才会高估自己的市场价值,雇主方会高估自己的职位吸引力。于是双方瞄的靶心都不在对方身上。
假如一个公司找VP,它希望人选之前至少是个VP,干过CXO才好呢。反之,一个总监看机会,当然希望跳一个地方,上一个台阶,刚开始瞄的都是VP或以上岗位。

虽然市场会对双方的预期做出矫正,但匹配的周期肯定就拉长了。

经济好的时候,为了抢速度,企业找人都是往外看,经济不好的时候,为了省成本,稳团队,企业更倾向于内部提拔。
现在肯定是经济不好的时候,外部的好机会是要少一些的。

隔行如隔山,高阶职位更是如此。
横跨不同行业,能力和经验的迁移成本是很高的。
你熟悉互联网教育的打法,民宿很可能你就搞不定;你短视频玩的很溜,物联网基本就要抓瞎。越是优秀的资深人才,自身的行业特点和优势就越是明显,完整迁移的适用范围就越窄。

你说你啥都行,啥都懂,那多半就不是啥人才。
老板找人都很精明,他缺啥,就想补啥。而这缺的,往往就是你完整的行业经验和行业人脉。
这一条完整的经验和人脉链,通常没个10年8年的,是积攒不出来的。而一旦你积攒出来了,你最值钱的也就是在这个行业中了。

换一个行业行不行?不是不行,但你要有折价的心理准备。

老板对于高管的招聘态度,多数时候并不着急。
这有点像大龄青年找结婚对象,有了,挺好,没有,也能过。
万一找个不合适的,还不如自己过呢。在这种不着急的态度下,挑来挑去是必然的。

越牛的人,工作越难找吧?

我说个例外吧。
如果你赶上了某种人才的风口,其实也不难。
比如前两年的安卓、IOS。
再比如这两年的算法、大数据。
去年下半年到现在,阿里华为的HR。

都是越牛的人越吃香。

让我想起狗狗的流行趋势。
这两年是啥?柯基和秋田。
头两年呢?比熊和泰迪。话说我也不养狗,这两位老是分不清楚。
再往前呢?金毛,哈士奇,京巴,博美,好像都流行过吧。

人才呢,还是打铁终须自身硬。
不然呢,今天的流行犬,就是明天街上的流浪狗
这两年街头的流浪狗,其实之前都是主人的宝贝。

说说对策和出路吧。

王大锤找到我,多年的哥们儿了。
我说,你金融圈人脉那么硬,认识的金主不少,自己搞个基金吧。如果觉得累,风险高,带着这些资源加磅进一家基金也行啊,多了不敢说,风风光光混到退休,应该没啥问题。

吴大胜是新认识的朋友,技术男,一辈子没找过工作。
本打算从一而终,结果这两年看下来,大厂也是不稳。出来看了一圈机会,大不如预期,又打算缩回去呆着了。我说,人可以回去呆着,市场不好,这没问题。但你心不能就此缩回去,要把自己时时暴露在机会面前,让更多的人知道你,了解你,不为找工作,只为保持职场的活性。
定的策略是——有限不间断地出去social。

有限投入, 因为毕竟还在职,工作也比较忙,不可能每天都出去聊这聊那的,多了影响也不好。
不间断, 是不能在social这件事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这是个持续才能见功的事情。

每周一次吧,找之前的同事,同学,领导,投资人,创始人,猎头,参加论坛,主题分享,等等吧。聊工作也行,不聊工作,聊行业趋势,圈里八卦,都行。


洪铁柱,名字虽很粗犷,人却婉约。自带网红气质,全国范围内,粉丝即使没有千万,大几百万总有了。我说,工作咱们还找着,有合适的,就干,没有合适的,接着攒流量。你的问题在于粉丝目前都在公域,没有形成自己的私域流量,所以不好变现。各家自媒体平台先注册着,该直播直播,该专栏专栏,逐渐把公域的倒到私域来,倒到50万以上,自然会有人找你来谈合作的。到时根本不用我教你。有老板再请你,就跟他谈合作,不谈打工,我就还不信了……

经验是你的,资源是你的,能力是你的,身体也是你的。
你要想干,没有什么可以拦住你。
有点诡异,我用拼音打“拦住”的时候,出来的第一个选项是“懒猪”。
看来,“懒猪”就是“拦住”我们的那个最大的敌人。

一个叫哪吒的前辈说:
“去他个鸟命,我命由我不由天。是魔是仙,我自己决定”

是的,你自己决定。


本篇文章转载于公众号“我可能不是猎头”,原文作者老K